2024年1月12日,《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暨中国公共管理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院长、学报审稿人刘德海教授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系列活动。
在开幕式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教授,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教授,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陈鹏部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三处吴刚处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薛澜教授等分别致辞,致辞嘉宾高度肯定了《公共管理学报》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中,薛澜教授报告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治理挑战,王浦劬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性问题,童星教授回顾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演进历程,竺乾威教授从组织制度层面分析了政府能力提升问题,陈振明教授回顾与展望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在下午的平行论坛中,刘德海教授参加了论坛一《溯源回响——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传统与演进》的研讨,并报告了《聚焦问题导向:公共管理跨学科研究范式的探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性体现在可复现和可证伪,艺术性体现在情境依赖特征。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观察现象-提出假说前提-构建模型-理论结论-经验检验-科学结论-观察现象......”的“归纳-演绎-归纳”循环往复过程。科学研究的第一个范式是归纳法,优点是扩展了知识的边界,缺陷是存在着罗素的火鸡假设,即个别性知识滥用推理为普遍知识。第二个范式是演绎法,优点是结论保真,缺陷是本身不能证伪,是终极无效的。第三个范式是社会仿真,这也是政策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第四个范式是大数据分析,从个别现象精准对应到个别应用,省去了抽象为普遍规律的环节。根据Sodhi和Tang(2013)发表在IJPR的论文,从认识问题存在到实现知识的创造,根据管理问题的不同成熟程度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每个阶段发挥着不同的角色:(1)意识到问题阶段的案例研究方法,(2)构建框架的经验方法,(3)建模和分析的演绎建模,(4)在现实世界中进行验证的行为分析。由于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开放巨系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聚焦于“意识到问题阶段”,较多地采用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正如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公共管理学科还处于“意识到问题”,但是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孩童阶段。随着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逐渐成熟,多学科研究范式将成为未来公共管理研究的主流方法。
在开幕式之前,学报为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颁发了“公共管理学科终身成就奖”,为中国人民大学朱立言教授和董克用教授,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北京大学王浦劬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晓齐教授,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南京大学童星教授,浙江大学姚先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兰州大学包国宪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米加宁教授等15人颁发了“公共管理学科特别贡献奖”。
《公共管理学报》简介:学报创刊于2004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学报始终秉承“求道无篱,经世致用”的办刊原则,倡导基于真实世界的场景、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在中国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旨在繁荣与深化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探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方略与途径。《公共管理学报》紧扣时代脉搏,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同频共振,专注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尤其是在政府治理、城市管理、三农问题、公共政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大数据治理与应急管理等领域为中国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刻洞察和实证案例。《公共管理学报》探索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转型,引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从演绎到归纳、从理论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再回归到案例研究的演进过程,在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科学化、理论内核本土化、学科建设全面化方面彰显了前瞻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张军涛教授、刘德海教授和郭劲光教授等围绕着区域资源管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等4篇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公共管理学报》。
撰稿:马春燕 审核:刘德海、高峰